"你知道吗?现在很多人宁愿在寒风中苦等20分钟网约车,也不愿意坐路边招手即停的出租车!"
作为一个经常出差的人,我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身边的朋友们都在用网约车,出租车反而成了"备胎"。这让我想起自己这些年在河北几个城市打车的"血泪史",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选择。
记得去年冬天在石家庄老火车站,我拖着行李箱刚出站,就被一群热情的出租车司机围住。"去哪儿啊师傅?"一个满脸堆笑的司机主动帮我提行李。我刚报出目的地,他的笑容瞬间凝固:"那地方去不了!"我当场就懵了:"师傅,你这是拒载啊!"他理直气壮地回怼:"这咋叫拒载?我车不到那地方!"明明导航显示只有3公里,他就是嫌近不想拉。
更离谱的是送外甥女去体育大学报到那次。上车后司机直接说:"这地方太远,打表不合适。"我问他:"那不打表多少钱?"他张口就要价比正常价高出30多。还好外甥女机灵,当场给先到的同学打电话核实价格。最后司机被拆穿,悻悻地按正常价收费,但全程黑着脸。
展开剩余67%在保定的一次经历更让我后怕。当时女儿才5岁,我们从客运站打车去火车站。车开到一半,司机突然说:"我顺路再拉个人吧,反正都去火车站。"我抱着女儿果断拒绝,没想到司机竟然威胁:"不下车!"那一刻我真是又惊又怒,硬是跟他杠了一路。最后到站时,他还想克扣找零,美其名曰"补偿"。
相比之下,网约车的体验简直天壤之别。上周我在北京叫了辆专车,司机提前10分钟就到了,还主动下车帮我放行李。路上听说我是来出差的,热情地介绍当地美食。下车时我手机没电了,他笑着说:"没事,您方便时再付。"这种服务态度,让人心里暖暖的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?我琢磨了很久,发现几个关键原因:
首先是服务态度。出租车司机很多都是"看人下菜碟",遇到短途客就甩脸色,看见外地人就乱要价。而网约车司机接单前就知道目的地,接单就是认可这趟活。平台还有评价系统,服务不好直接影响收入。
其次是价格透明。网约车全程手机操作,价格明码标价。出租车虽然也有计价器,但总有司机找各种理由不打表。特别是火车站、机场这些地方,漫天要价已成常态。
最重要的是安全感。网约车行程全程可追溯,还能实时分享给家人。我有次加班到凌晨,出租车根本拦不到,网约车却能准确定位来接。上车后系统自动把行程发给老公,让他能看着我的回家路线。
不过话说回来,出租车也有自己的难处。一个老出租车司机跟我说:"现在网约车抢走太多生意,我们一天跑下来,份子钱都挣不够。"高昂的"份子钱"压得他们喘不过气,只能想方设法多赚钱。
但这不是损害乘客权益的理由。同样是服务行业,为什么海底捞的服务员能保持微笑?为什么五星级酒店的门童永远彬彬有礼?关键还是管理机制不同。
网约车平台用算法管理司机,把服务量化成具体指标。服务分低的司机接不到好单,自然会被淘汰。而出租车公司大多只管收"份子钱",对服务质量睁只眼闭只眼。
记得有次在杭州打车,出租车司机主动帮我规划路线:"这个点走中河高架会堵,我们走地面道路虽然红灯多,但更省时间。"下车时还提醒我别落下东西。这样的好司机不是没有,只是太少了。
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动出租车改革,比如济南就试点"网约化"出租车,能手机约车、线上支付。希望这种改革能让出租车重新赢得乘客信任。
说到底,乘客要的很简单:明码标价、安全舒适、服务周到。不管是出租车还是网约车,谁能做好这三点,谁就能赢得市场。毕竟,用脚投票是消费者最大的权利。
下次当你站在路边股票配资炒股平台,看着空出租车驶过却选择打开打车软件时,不妨想想:这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选择,更是对服务品质的投票。
发布于:上海市鼎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